奉节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进行弛缓型脑瘫的特点和训练方法
随着对脑瘫认识的深入,以及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开展,弛缓型脑瘫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90%的患儿到1岁左右可转化为痉挛型或其他类型。
弛缓型脑瘫运动训练的目的
此型脑瘫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促进自发运动,提高肌力,抑制角弓反张,同时使肌张力保持稳定,从而维持正常的姿势和完成正常的活动。
弛缓型脑瘫的特点是什么
这类患儿主要是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运动的能力低下,所以弛缓型脑瘫几乎没有维持姿势的功能。这类患儿肌张力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在没有外界刺激时,患儿处于完全瘫软状态,可是一旦受到突发的外来刺激,或者受到某一因素的影响,患儿的肌张力就会立即迅速升高,出现肌张力的亢进,这时主要是以背部伸肌为主,呈角弓反张的状态。因这类患儿维持姿势较困难,所以多喜欢采用仰卧位,呈“青蛙姿势”。一般在2~3岁以后,大部分患儿可能会转换成手足徐动型和痉挛型,个别的可能会转换成共济失调型。
如何对弛缓型脑瘫患儿进行训练
(1)促进自发活动的出现,主要采用促通手技。如:
①诱发上肢的移位和抬头(训练师用Vojta R—K1手法和R—K1手法)。家长可对患儿进行上肢关节活动训练和上肢的被动移位训练以及抬头和手支撑训练。
②诱发下肢的起立功能和肩胛带的起立功能(训练师用vojta R—K2手法)。家长可对患儿进行下肢的跨步训练和被动站立训练。
(2)提高肌力、增强肌容积:
①通过叩击手法促进肌肉收缩,也可应用快速关节活动训练。
②关节的加压和本体感觉刺激,从而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③被动的手支撑和立位促通,注意保护好大关节,尤其防止膝反张。
④坐位训练时,家长双手扶住患儿的腰部,使患儿坐直,同时向下向中间的方向用力,保持2~3分钟。坐位平衡训练方法同痉挛型脑瘫的训练。
(3)抑制背伸肌紧张,控制角弓反张,稳定肌张力:
①抱球姿势抑制头背屈。
②让患儿双手抱腿或抱脚,促进手、足、口的协调。
③让患儿仰卧于Bobath球的一侧,家长握住患儿双小腿,做前后的摆动,从而抑制背伸肌紧张。
④其他的抬头、翻身、爬行、步行等训练方法与痉挛型脑瘫的训练方法基本相同。
弛缓型脑瘫的预后如何
随着对脑瘫认识的深入,以及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开展,弛缓型脑瘫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90%的患儿到1岁左右可转化为痉挛型或其他类型。
|